• 学校主页
  • 联系我们
  • 旧版
  • EN

启迪智慧长见识!青岛理工大学通识教育走出课堂

时间:2023-11-09
阅读:

“通过文学让我们感受不一样的人生,走进不一样的精神世界,寻找抵达心灵的力量,实现自我心灵的成长与自由……”11月6日,文学翻译家、散文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林少华先生在青岛理工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通识教育交流活动中跟同学们说。

青岛理工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高度重视通识教育工作,学院通过拓展视野、校外研学、美育教育和社会实践四种通识教育新途径,让通识教育走出课堂,引导学生增进常识,净化心灵,启迪智慧,塑造有渊博知识、有人文情怀、有富足精神、有丰富情感的新时代大学生。

打造“论剑读书”品牌活动拓展学生视野

青岛理工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聘请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铁流,文学翻译家、散文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林少华,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AGV主管张常江等成为学院通识教育导师,导师定期来校作交流分享。近两年来,共组织校内外专家读书分享37次,导师们为学生带来红色文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文学鉴赏、作品分析等精彩讲座,涉及《靠山》《边城》《挪威的森林》等70余本书。学院通过发挥名家指导,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文化品位,推动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论剑读书会会长田皓仁说:“真正与名著作者或知名学者面对面交流才更加领会到了文学的魅力,我将继续在阅读的道路上走向深入,并尝试进行文学创作。”

创立“行走的研学课”,富足学生精神

在研学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党史国史、国家科技前沿状况、中国传统文化、国家自强之路等等,广泛关注到科技、教育、历史、青年成长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认知,提高学生思维层次和思想境界。

学院开拓历史文化、科技发展等研学路线10余条,组织研学20余次,带领学生到一战遗址博物馆、海军博物馆等红色文化景点参观学习,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带领学生到华为云青岛基地、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等著名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前沿科技发展状况,加深学生对科技自强的认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精神。

拓宽美育教育路径,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院充分发挥筑梦合唱团美育教育阵地作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编排歌曲,定期展演和发布新作品。同时,积极将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文化进校园等“走进来”的美育教育,和学院优秀作品进社区、文化馆、博物馆参观学习等“走出去”的美育教育相结合。

学院逐梦合唱团通过改编舞台剧、合唱、创作歌曲《无衣》《青春的模样》《沂蒙新唱》等作品7个,让师生全过程参与到作品的创作、排练和演唱之中,组织啦啦操比赛、摄影比赛和《东方大港》京剧进校园等活动十多场,丰富的美育内容,多彩的美育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化素养。

实践教育涵养学生情怀

通过实践将所思所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相联系,在服务社会的大舞台上探寻人生的坐标,加深对国计民生、学科专业、人生发展的深度思考。一年来,学院有31支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新疆喀什、陕西延安等地,围绕红色基因传承、乡村振兴、理论普及宣讲和基层志愿等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6支团队获评团中央社会实践专项团队。学生深入融入社会,在全国各地做了700余项社会实践工作,主动将所学计算机知识、自动化理论等与当地需求相结合,在实际行动了解民生需求,解决人民问题,涵养家国情怀。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副书记曲良波认为:“新时代大学生应该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当中,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青春力量,这也是通识教育在实践环节的表现。”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高洁表示,通识教育在专业学习之外构筑一个精神文化的世界,让同学们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要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归于实践,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还要让学生“相信”,更要让学生“践行”。

(撰稿:宋玉文、张英华;审核:曲良波、王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