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将青春奋斗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上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7月12日上午,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本科学生第一党支部在信控大楼207为两支实践团队举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
两支社会实践团队由支部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团队成员赴济宁市泗水县就“农固邦宁,旅助邦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等进行学习调研和志愿支教活动。
凝聚校友力量,做好调查研究
为了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党支部积极筹备、精心组织,从6月份,实践小组成员召开了3次暑期社会实践交流会,共同讨论了实践方案、拟开展项目与任务分工。在讨论交流环节,邀请了2017级校友王鑫泽,作为济宁市泗水县泗张镇优秀选调生代表与团队成员线上进行交流。
经过调研交流,团队成员了解到济宁市泗水县泗张镇桃源村是当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核心村庄,是济宁市最早启动乡村旅游的片区之一,农旅资源丰富,特点鲜明,但生产模式较传统,产业竞争力弱,急需转变产业模式,同时当地乡村教育较为薄弱。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实践团队将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深入乡村、深入群众,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并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开展产业调研、理论宣讲、爱心支教等实践项目,真正把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关注留守儿童,支教志愿服务
济宁市泗水县是济宁市唯一的沂蒙革命老区县、唯一的纯山区县,也是全国第一批劳务输出示范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全县常年在外务工14万余人,农村留守儿童2234人、困境儿童377人。新一青年志愿服务团计划于7月15日—7月30日走进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泗张镇,与当地“助学联盟”相互配合,进行为期两周的“七彩假期”关爱帮扶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团将以“亲情陪伴,教育帮扶”为核心理念,依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民政部“护童成长”儿童关爱服务项目》支持,打造“党支部书记+团支部书记+志愿者”的党团共建新模式,聚焦情暖童心、守爱同行。同时打造出一套以乡村振兴为保障,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新模式,以期与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和微公益协会对接,进一步优化助学服务体系,充实助学服务力量,提升助学服务质量,并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农村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中来。



为做好支教志愿服务,支教同学们在学期末急锣密鼓的开始备课工作,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目标,围绕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兴趣爱好,为孩子们提供具有红色教育、安全教育、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益智教育、文体教育等特色课程,致力于培育出具有理工特色的“为小”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青春心向党,“新一青年”再出发
在实践团队出征前,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本科学生一支部为两支社会实践队伍举行出征仪式。支部书记孙海英表示,希望同学们发扬吃苦精神,党员和积积极分子要以不怕苦、能吃苦的信念,扑下身子扎根中国大地做调研,主动投身到乡村教育振兴的实践中;彰显青年力量,围绕调研项目、支教活动、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的“新一青年”实践品牌,并长期坚持下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牢筑安全意识,在社会实践中时刻牢记安全第一,队员之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指导老师张丽则以自身大学期间第一次带队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为例,分享了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虚心请教、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经历,希望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优异的实践成果奏响“强国有我青春有为”最强音。
出发之际,学院党委书记高洁,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曲良波,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张英华纷纷给同学们送上祝福,学院党委书记高洁嘱咐道:“暑期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多样。各位同学一定能在锻炼中有所成长,有所收获。希望同学们深入基层调研和志愿服务,要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重任、发扬斗争精神、保持奋斗激情,矢志实学实干,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探索出‘党建引领、团建凝聚、青春助力’的社会实践新模式”。


“新一青年”社会实践团队是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本科学生第一党支部实践育人的党建品牌,致力于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学习实践中增长才干。7月15日党支部将带领两支实践团队再启航,奔赴济宁市泗水县,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为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注入新生力量、点亮青春光芒,创造盛夏专属奇遇。(撰稿:张丽、孙海英;审稿: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