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主页
  • 联系我们
  • 旧版
  • EN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专业简介

时间:2022-07-15
阅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介

青岛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始建于1994年,2007年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学科建设一直是专业发展的有力支撑,2003年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04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计算机软件理论与应用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取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成功申请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2011年又取得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15年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2017年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

目前,本专业拥有计算机专业专职教师共14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迅速等特点,专业近年来广泛发动教职工不断加强专业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校企联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措施,形成了网络与分布式系统、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模式识别及应用、智能计算及应用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创办以来一贯注重教学改革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就业前景好,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和企业的一致认可。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认同度,对于专业学习有明确的目标与规划,对所学专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历年数据显示,该专业具有较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软件工程专业简介

青岛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始建于2008 年,2009年取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 年专业获批“山东省立项建设高水平应用群支撑专业”。软件工程专业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面向软件工程领域的前沿,持续引进博士教师,目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超过 70%,形成了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素质强、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

本专业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软件工程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专业和工程素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和工程创新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团队协作和管理能力,具有终身学习、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能力,能够从事软件工程相关领域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均由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与专业类课程、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类课程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四部分组成。工程基础类课程:设置与软件工程专业相关的学科基础课程,用于为其他的专业相关课程奠定基础,使学生快速熟悉专业领域范围,为后续学习及知识体系建立提供保障。专业基础类以及专业类课程:其中专业必修课程根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明确专业培养的核心知识、能力与素质,系统整合相关知识点。专业选修课程按照专业方向进行模块化设计,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并根据学生就业、升学以及跨学科发展等不同需求提出指导性的修读意见。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类课程的相关课程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将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开发当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一致认可,专业具有较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毕业生就业单位为软件或互联网等相关企业,从事开发、测试、项目管理、系统服务等相关工作,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认同度。毕业生也可在国内外院校继续深造。

软件工程(校企合作)专业简介

青岛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自2009年起与青岛市QST青软实训合作,面向山东省招收“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学生第一、二学年在青岛理工大学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任务,并由青岛软件园的外语专家,强化语言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第三学年开始分专业方向,青岛软件园相关专家为学生强化专业基础课程,所有学生在三年内基本修完本科教学大纲的所要求学分;第四学年开始,学生在青软实训基地进行全仿真环境开发实训,同时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本专业现拥有一只年轻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11人,其中副教授3人,博士7人,博士后研究人员2人,在读博士1位,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7人。除学校师资外,还拥有15位至少5年以上开发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师资,其中高级工程师10人,全部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

青软实训通过其行业资源整合其合作的全国800多家软件企业,通过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学生在大四之前就与就业单位签订协议,保障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能在科研单位、IT领域、软件公司、对外软件服务、软件外包等企业中,从事大型软件项目的项目管理、软件研发和系统服务等相关工作。可以从事Web前端开发、移动端前端开发、互联网应用后端开发及全栈开发等方向的工作,形成多层次、高质量的就业体系,一次性就业率可达到90%以上。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简介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则是高层次创新型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关键。在计算机和网络空间安全相关领域,近十年来,通过学科与专业的交叉融合、联合培养、协同创新,在原有学科与专业优势基础上,逐步共享形成了针对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教学队伍。专业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我们将根据专业特点,持续引进博士教师,争取形成一支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专业拥有强大的网络空间安全相关领域教学与科研实验环境,包括网络工程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等,引入有华为、思科、惠普、联想等网络设备及终端。

本专业是一个面向应用的信息技术专业,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和电子学、网络空间安全相关数学、现代密码学、软件安全、硬件安全、数字通信、计算机通信网、数据库以及操作系统安全等基础理论与技能;对学生进行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训练,培养网络空间安全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培养具备良好素质与能力的工程应用人才。

据统计,在本科阶段,我国开设计算机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1100所,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接近200所。截至2014年,教育部批准全国共116所高校设置网络空间安全类相关本科专业,其中,信息安全专业87个,信息对抗专业17个,保密管理专业12个。每年培养毕业生约1万人,累计不超过8万人,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的人才缺口已超过50万人。

360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青岛市人民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智慧城市、新基建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从技术、人才、资源全方位赋能青岛,助推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而我校专业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高度重合,目前,正在与360网络安全学院就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展开积极合作,包括后期共建产业学院,共建学科实验室等活动。未来我校网络空间安全将会着力人才培养,打破企业与高校的壁垒,为社会输送优秀的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人才。

通信工程专业简介

通信工程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获评青岛理工大学特色专业,2015年获批山东省名校工程支撑专业,2016年获评青岛理工大学A类专业,2017年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在中国科教评价网的专业排名中,通信工程专业一直稳居全国同类专业排名的前25%。通信工程专业为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硕士学科的支撑专业。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职教师26人,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比较合理,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73%,博士教师比例为81%。专业已建成国家一流课程1门、山东省一流课程3门、山东省思政示范课程1门、山东省一流教材1部、山东省级精品课程6门。专业拥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信息工程实验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在通信电子系统设计、无线通信网络、通信系统集成、移动互联网应用等方向正逐步形成优势。

本专业面向国家经济建设需求和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具有通信与信息技术、系统和网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扎实通信系统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思维、团队意识和持续学习能力,能在信息通信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运营管理等工作,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

本专业注重学生在信息通信领域中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注重本科生培养质量,设立了专门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控,建立了完善的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对专业教育质量持续改进和提升。专业立足青岛、面向山东、辐射全国,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信息通信类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就业面宽,历年的考研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位于学校前列,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通信工程(校企合作)专业简介

通信工程(校企合作)专业以“移动互联”为方向,对准市场拓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行业促就业。通过“121工程”校企合作模式,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专业课程由多家知名企业联合高校共同设计。学校、企业共同担当培养任务,学生前3年在学校完成相关理论课程、技术课程及实验课程学习,最后1年到互联网企业接受一线工程师指导,在企业场景中通过顶岗实训和毕业实习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周期是一般本科专业的三倍。

通信工程(校企合作)专业为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硕士学科的支撑专业,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的专职教师26人,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比较合理,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73%,博士教师比例为81%。企业的专职教师8人,全部为拥有多年设计开发和企业管理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专业已建成国家一流课程1门、山东省一流课程3门、山东省思政示范课程1门,山东省级精品课程6门,山东省一流教材1部,校企联合共建课程12门,校企联合编著教材2部。校内专业拥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信息工程实验中心,合作企业建立了功能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在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方向形成了优势和特色。

通信工程(校企合作)专业适应社会发展和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人文素养;掌握数理知识以及通信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和通信系统设计方法;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和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通信工程中的软件开发、信息处理与传输、电子系统设计、网络传输等方面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始建于2001年,2007年获批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硕士点,2009年获批青岛理工大学校级特色专业,2010年获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硕士点,2015年获批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支撑专业,2017年列入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计划,2020年获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点,2020年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校考查。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构建了面向产出的人才培养体系,产教、科教、赛教融合提升教学,助力学生能力培养。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在线课程4门,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双语课程2门;专业师资队伍学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拥有设备先进、齐全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中心和实训基地,近3年,学生获省部级奖100余项;专业在信号与信息处理及传输、通信电路系统设计等方向逐步形成优势。

本专业注重本科培养质量,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在教学各个环节设立教学质量监控点,并定期与主要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及时掌握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对专业教学质量进行跟踪评估。毕业生具有宽广的就业范围,考研率、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位于学校前列,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自动化专业简介

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专业以工业过程自动化行业背景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秉持OBE理念着力培养自动化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于1996年开始招生。2007年,建设成为校级特色品牌专业。2011年,获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13年,成为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同年,建设成为山东省本科特色专业。2018年成为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专业群核心专业。2019年成为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立足山东、面向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自动化2021年完成工程认证专家认证。自2005年以来,专业保持平均每年4个班的学生规模。

自动化专业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目前,本专业高级职称占75%,博士学位占93.75%,海外经历归国博士5名,已形成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在课程建设上,重视基础课程建设,坚持“主干课求精,专业课求新,实践课求实,知识面求广”的原则,改善课程教学条件,优化讲课内容和讲课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在科研方面,近五年,专业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科研课题15项,科研经费600多万元,国家授权专利4项。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5余篇。

多年来,自动化专业注重加强学生在工业过程控制、运动控制领域的控制理论、控制方法与技术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坚持过程控制与运动控制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以工业自动化、过程自动化为特色的宽领域专业;坚持控制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从专业实验、工程实践、学科竞赛等多个层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简介

青岛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1996年开始招生。招生以来,我校先后投入3200余万元用于建设与该专业相关的实验室。目前,建有电机与拖动实验室、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电气控制与PLC实验室、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电机控制与调速实验室、电源技术与应用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其中,分别于2013年和2017年建成价值170万的电力系统综合实践实训平台以及200万的微电网综合实践实训平台。注重产教融合,已建成15个产学研实践基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为97%,海外经历归国博士6名。分别从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学科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5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本专业教师连续20余年指导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大学生智能车竞赛,成绩常年居省属高校前列。

本专业全面贯彻“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思想,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持续改进面向产出的内部评价机制,结合专业特点和学校特色,强调理论性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通过专业方向设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等一系列措施,对该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等方面进行了大幅度改革,承担山东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10余项。课程建设信息化水平较高,已建成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一流课程,8门省联盟在线课程。

如今,能源供应问题日益严峻,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山东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聚焦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巩固提升风电、光伏、智能电网等领域基础优势,加强核能、氢能等开发利用,结合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的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和电力装备等产业集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大,尤其需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撑。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简介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在土木工程学科背景下,以建筑物为载体,研究对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利用和对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利用的专业。青岛理工大学于 2008 年开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山东省第一所设置该专业的本科院校。为满足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从 2013开始每年招生由 2 个班扩招为 3 个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资源,目前,共有专职教师 12 人,其中高级职称所占比例 42%,博士学历所占比例 42%,是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创新力强、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

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以优质的教学质量为基础,以现代化智能建筑新技术的发展为导向,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满足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对教学过程涉及到的教学资源优化、专业建设与改革、课程规划与建设、教研教改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现有实验实训设备总值近 800 万元,设有专业实验室 12 个,为师生的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方面提供保障。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充分利用土建优势学科,依托电气工程、自动化等相关专业,为建立鲜明的专业特色学科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近十年来,现代生活和工作方式促进了智能化建筑快速和大规模的发展,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数量和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对数字化城市、绿色与智能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各行各业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是大势所趋,而建筑智能化是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朝阳产业,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机器人专业工程简介

青岛理工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是集机器人技术、机械电子、控制系统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专业。本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备机器人技术、机械电子、控制系统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工程素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能在机器人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机电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工程应用、运行管理维护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机器人工程专业侧重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方向,隶属于“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业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目前,现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高级职称占69.6%,博士学位占91.3%,海外经历归国博士5名,已形成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在课程建设上,重视基础课程建设,坚持“主干课求精,专业课求新,实践课求实,知识面求广”的原则,改善课程教学条件,优化讲课内容和讲课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本专业培养以机器人为主要研究及应用对象的系统工程师,培养人格健全、责任感强、具备科学和工程技术素养、具有数学物理和机器人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掌握信息与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硬软件及算法设计应用知识和机器人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技能,在机器人工程及系统应用领域具有专业特长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机器人核心部件、软件、机器人系统、智能制造与服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应用维护及管理工作,并具备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经过5年左右的实践锻炼,成为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